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健康教育 > 健康常识 > >>正文内容

流脑防制知识,您知道多少?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7-05 14:55:19  |   阅读次数:次   】     【选择字号:
  • 什么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s)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属于我国的乙类传染病,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脑膜炎为主的疾病,为细菌性传染病,在冬春季节高发,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流脑隐性感染率高,人群感染后仅约1%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普通型流脑如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则预后良好;暴发型流脑病死率较高;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较差。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

  • 流行病学史
  •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原菌在体外生活能力极弱,通过物品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同寝、哺乳和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6月龄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 发病机制

脑膜炎奈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病菌可从鼻咽部黏膜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如通过血-脑屏障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 临床症状

流脑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隐性感染率高,60% ~ 70% 为无症状带菌者,约30%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黏膜出血症状,仅约1%为典型流脑病人。

感染流脑后最初表现为低热、咽痛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随后出现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部分患者出现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出现循环衰竭、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昏迷、颅内压升高、脑疝等症状,常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流脑发病率已降至较低水平。流脑的传染性比流感弱得多,但由于我国的脑膜炎球菌疫苗未能覆盖B和X群脑膜炎奈瑟菌,因此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以减少罹患流脑和疾病传播的危险因素:

尽量不去拥挤的环境,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应遮住口鼻。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以增强抵抗力。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

密切接触过流脑患者的人,应按医务人员建议进行预防性服药

  • 疫苗种类

我国的免疫规划疫苗中包括两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C群。A群流脑疫苗在6月龄和9月龄接种,A+C群流脑疫苗在3岁和6岁接种,如未接种流脑疫苗或未完成规定剂次,可前往预防接种门诊,由医务人员根据补种者的年龄进行补种。

适龄儿童亦可选择接种非免疫规划的脑膜炎球菌疫苗,主要包括以下4种:

1.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

2.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

3.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4.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

具体可参考疫苗说明书中规定的适用年龄范围和剂次进行接种。

撰稿: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陇ICP备15002317号-2

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2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