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平凉市 小雨 19℃~29℃
联系电话

0933-5959111

电子邮箱

plsjkzx1926@163.com

【健康提醒 】做好防蚊灭蚊,夏季警惕这4种蚊媒传染病!

发表时间:2025-07-24 16:07 打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阅读次数:502次
分享:


夏季随着气温的持续攀升增多虫的滋生和袭扰渐趋活跃,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随之显著增加。蚊媒传染病通过蚊叮咬传播的疾病我国当前重点防控的蚊媒传染病有基孔肯雅热登革热、乙脑寨卡病毒病和疟疾等平凉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公众,注重防蚊灭蚊,谨防这4种蚊媒传染病。



   一、基孔肯雅热    

流行特征: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近年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时有暴发。近期,广东省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性和本土续发疫情且病例溢出多个其他省份。


传染途径和传播媒介: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人-人之间传播,而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

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健康人被带毒蚊子叮咬后,病毒将在人体内潜伏1-12天,一般为3-7天感染后,患者可短时间内出现高,并伴随明显的关节疼痛,尤其集中在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持续数天至数月患者可出现皮疹、头痛、肌肉疼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约1-2周后可自行恢复,少数患者(尤其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长期关节疼痛。

关于临床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非处方止痛药可缓解部分症状。

关于疫苗:目前尚无基孔肯雅热疫苗,防蚊灭蚊预防该病的核心措施

健康监测:前往非洲、东南亚及我国广东等流行区,出行前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防蚊驱蚊准备,返回后做好健康监测,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二、登革热   

流行特征:全球波及范围最广的蚊媒传染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100多个国家。我国登革热尚未形成稳定的地方性流行,以输入引发本地传播为主要特征。广东省是登革热高发省份,常年均有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报告,当前已进入流行季节。

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轻度皮疹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出血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健康监测:登革热流行区返回后,如出现发热、出疹、肌肉痛等疾病表现,应及早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以便早期识别和诊断。








   三、乙脑   

流行特征:乙脑是由经蚊媒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猪和鸟类是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主要在亚洲地区传播流行。

感染后的临床表现:起病急,常累及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多数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少数呈现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轻度嗜睡和颈项轻度强直等典型乙脑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可留有肢体瘫痪、癫痫、智力障碍等长期后遗症,需长期康复和治疗。

关于疫苗:由于儿童和青少年普遍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加。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主要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疫苗接种应在流行前1个月完成,以确保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四、疟疾   

流行特征: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性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按蚊叮咬。国内疟疾本土传播已基本阻断,现阶段主要风险来源于‌境外输入性病例‌和旅行相关感染。需警惕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继发传播风险,尤其是非洲、东南亚等高流行区归国人员。

感染后的临床表现:疟疾俗称“打摆子”,主要症状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头痛、四肢酸痛和乏力等。严重时,疟疾能引发贫血、低血糖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脑型疟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死亡。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导致的发作周期不同,如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发作无规律。

预防性服药:对进入疟疾流行区或高疟区的易感者,可预防性服用抗疟药物,如氯喹、甲氟喹等。

健康监测:前往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等疟疾高流行区人员,出行前需充分做好防蚊驱蚊准备,归国后如出现相关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如何科学有效做好防蚊灭蚊措施

  • 预防蚊媒传染病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前往蚊类活跃地区,室内应使用蚊香或电蚊香液进行灭蚊和纱门、纱窗和蚊帐防蚊。

  • 做好个人防护,出门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在裸露的皮肤及衣服上使用蚊虫驱避剂,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以减少被蚊虫叮咬的风险。

  • 清理卫生死角,清除蚊虫孳生地,如坑洼积水、水生植物、花盆托盘、废弃轮胎、废弃管道、树洞、地表积水、假山水池等,清除蚊虫繁殖场所。水培植物应每3-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

  • 家庭及工作场所应重点关注水桶、闲置瓶罐、储水缸、院内排水沟等,主要采取翻盆倒罐、加盖、疏通水沟、投放灭蚊幼剂等方式。


【END】



供稿:传染病预防控制科